談資生產隊
  11月29日晚,第37次點開《16位大隱於市的成都好中醫,不收藏怎麼對得起那些疑難雜症》,看著左下角的數字,談資生產隊王小隊長嘴角一抽。是時候上臺鞠躬了。
  早!我們是談資生產隊。
  目前我們有15個隊員。在今天以前的兩個月時間里,我們關在書院西街亞太大廈的8樓上,做一個秘密的、沒有預設結局的,但卻很有意思的實驗。一個關乎新媒體傳播的實驗。
  可能很多人沒有註意到談資生產隊,但很多人都看到了我們在開頭提到的那篇“成都好中醫”。它最終獲得了超過122萬的總閱讀量。
  但它的的確確是從0開始發生的。
  談資生產隊,有個小妹兒,她舅舅是成都一個著名的中醫,舅舅的爸爸也就是她的外公,早年是成都首屆名老中醫十人名單中的一個。大家有什麼毛病,她都推薦去找她舅。但她舅舅還有點怪癖,只看有緣人。
  怪醫生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舅舅。也因此,每當有人去找了舅舅看病,回來就要在辦公室談論———舅舅成為了我們辦公室的一個談資。
  一個周一例會,又有人談論起舅舅。王小隊長就直接把這個談資當成談資生產隊的題目佈置下去,甚至都沒有討論。然後,5個人組成的臨時生產小隊就開始在網上尋找口碑好的醫生,同時也通過採訪身邊的人等線下活動搜羅線索。最後大致篩選出20位口碑很好的中醫,生產小隊分頭去採訪。
  兩天后彙總,由一個人統一文字風格,另一個統一圖片調性,完成,發佈。到目前為止,這個關於“成都好中醫”出爐的故事平淡,無奇,還有點讓人沮喪。
  第一天發出去的效果,差強人意。
  只有807個閱讀。還沒我們之前做的《林青霞,60年,60事》和《漫威75年,知道這75個冷知識,絕逼是真愛粉》第一天的表現好。這兩條最終都在僅有幾百粉絲的談資公眾號上,得到了上萬閱讀量,成為我們實驗中的佼佼者。
  在談資微信號發出後第二天,成都商報客戶端上了這條稿子,當日閱讀量就達到了7萬多,創造了客戶端單日瀏覽最高紀錄。當時我們感嘆,初生嬰兒“談資微信號”的粉絲真的好少,影響力好小啊。第二天雖然達到7500多,但跟7萬多還是差了一大截。
  第三天,有3萬粉絲的微信號“成都出發”轉載了這條稿件。第一天閱讀量達到7696,與之前轉載談資的稿子相比稍好。但也沒有感覺特別好。
  事實上,在這天之前的兩天,我們都有點沮喪,覺得不會有太大的增長了。
  但就在這一天,這個“病毒”過了潛伏期,開始真正發作,數據呼呼地往上漲,突破了所有人的預期。而50多家其他賬號也開始轉載或抄襲,總閱讀量達到了122多萬!
  這就是一個“病毒”,從0到1220000的故事。
  在這一天到來之前,我們做了許多這樣的實驗。但直到這一天,我們才體會到這場實驗的驚心動魄,它的不確定性,有趣,新。對於我們來說,每場實驗的開頭是0,結尾是什麼,誰也不知道。它給予生產者的刺激是直接而具體的,就是那個不斷變化的數字。而在此之前,我們隔著厚厚的報紙,只能通過自身的經驗,去模模糊糊地感知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60萬讀者。
  現在,這場實驗要從“談資”微信號搬到“談資”APP上來了。
  今天,談資APP在蘋果商店和主流安卓市場全面上線!上面有大量的”病毒式“內容。更廣大的受眾,你們,會逐漸適應“談資”帶來的顛覆性的傳播方式。談資,就是聚合全球最多人談論的病毒式頭條。———嗯,有點不知天高地厚,但真的就是這樣。
  現在,“成都好中醫”的故事,已經從線上回到線下。比如,有個小妹兒說,以前她媽媽動不動就說,“去周醫生那兒吃幾服藥調理哈”,她老不情願。這回家門口的周醫生成了大隱於市的好中醫,媽媽得意極了,但同時又開始緊張:以後掛周醫生的號肯定更惱火了!有位醫生接受採訪時,對這種宣傳效果半信半疑,一切內容都讓記者從之前的報道中瞭解。後來被瘋狂轉發後,架不住談資的影響力,專門打電話致謝,寒暄半晌後說:記者同志,麻煩你再幫我加兩句話嘛,我呀,還尤其擅長治痤瘡和不孕不育……
  而那個舅舅,現在再也不能好好地吃午飯。  (原標題:從0到1220000一個“談資”的病毒式傳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76sspg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